詳解一般納稅人注銷清算時增值稅問題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點擊:
次 時間:2012-06-11 09:37
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第五十條規定,納稅人有解散、撤銷、破產情形的,在清算前應當向其主管稅務機關報告;未結清稅款的,由其主管稅務機關參加清算。企業清算是指企業因為特定原因終止時,清理企業財產、收回債權、清償債務并分配剩余財產的行為。注銷清算雖不是所有注銷業務的必經程序,但對于企業解散、破產、撤銷等情形,清算是必經程序,是結清企業所得稅的最后一個環節,但事實上也是管好增值稅的最后一道屏障。
一般納稅人注銷時存貨如何處理對此稅務人員持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局關于增值稅若干政策的通知》(財稅〔2005〕第165號)第六條規定,一般納稅人注銷或被取消輔導期一般納稅人資格,轉為小規模納稅人時,其存貨不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其留抵稅額也不予以退稅。因此,對存貨不用作處理,既不用征稅也不用退稅。另一種觀點認為,企業有留抵稅額不退,但企業有存貨要作進項稅額轉出,這樣做才不會讓稅款流失。這兩種觀點哪種正確?筆者認為都有不妥之處,第一種觀點沒有正確理解政策的規定,在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時,按財稅〔2005〕第165號文件的規定,存貨不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留抵稅額也不予以退稅是對的,但在企業注銷的整個過程中,對存貨不作任何處理是不對的。注銷前不是還有注銷清算程序嗎?注銷清算過程中不是要對存貨進行處置嗎?那么在存貨的處置過程中就會產生增值稅。也有的納稅人提出,存貨不處置,把它存留在企業,就不用繳稅了。但這個企業最終要被注銷,存貨的所有權主體最終是消亡了,那么這個存貨總有一個所有權的歸屬,不可能成為無主的物權。企業的存貨有可能處置變現了,應按銷售存貨來計算繳納增值稅;有可能抵債了,應按視同銷售來計算繳納增值稅;有可能分配給投資者了,應按視同銷售來計算繳納增值稅。第二種觀點沒有正確執行稅收政策,企業有留抵稅額不退,但企業有存貨要作進項稅額轉出,這樣處理的目的是不讓稅款流失,但有什么法律依據呢?沒有依據,就會帶來稅收執法風險。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般納稅人注銷要在清算環節作存貨處理。這里要特別提醒的是,作存貨處理時,一定要對存貨作盤點。有的企業在被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時,賬面上的存貨和實際庫存相差懸殊,經檢查發現,企業有的存貨實際上已經銷售,但由于對方不要發票,或者其他原因,這部分存貨企業仍然虛掛在賬上,其實存貨早已銷售卻未計銷售收入繳納稅款。對這種現象,稅務人員一定要在清算時核實存貨,因為正常銷售價格與清算時的處置價格是有區別的。賬面存貨大于實際庫存,還可能是企業的管理不善引起的非正常損失,這種情況應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一般納稅人的資格應在清算前還是清算后注銷現在的稅務登記注銷程序,一般是先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再進行清算,那在清算前注銷和在清算后注銷對增值稅的處理有什么影響呢?哪一種更有利于稅收管理工作呢?
例如,某企業銷售電子產品,增值稅稅率17%,現因企業解散申請注銷,沒有留抵稅款,存貨20萬元,清算時變價處理25萬元。
分析:在清算前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那在清算期間,納稅人變價銷售的存貨應按小規模納稅人納稅,繳納增值稅0.73萬元[25÷(1+3%)×3%],而企業20萬元的存貨已抵扣了3.4萬元(20×17%),顯然,企業是抵得多,繳得少,就會形成一個明顯的稅收漏洞,很容易讓不法分子假借注銷逃避繳納稅款。
如清算后再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在清算期間,納稅人銷售存貨仍按一般納稅人處理,除了價格上有差別,就不存在抵扣稅率和征稅稅率之間的差別,這樣就堵塞了稅收漏洞,有利于提高稅收征管的質效。還有,先在清算環節將存貨處理完畢,應計稅的已計稅,有留抵的進行了抵扣,抵不完的再按財稅〔2005〕第165號文件第6條的規定不予退稅。
對不需要清算的一般納稅人注銷存貨應怎樣處理比如一般納稅人A企業,由于經營地址改變從甲地搬遷到乙地,在甲地需辦理稅務登記注銷手續,但由于企業還要繼續經營,經營活動也未發生改變,因此不必進行清算。對于這種情形,應按財稅〔2005〕第165號文件第6條的規定對存貨進行處理:有留抵稅額不退,存貨不作進項稅額轉出。同時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一般納稅人遷移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71號)第一條規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下簡稱納稅人)因住所、經營地點變動,按照相關規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變更登記處理,但因涉及改變稅務登記機關,需要辦理注銷稅務登記并重新辦理稅務登記的,在遷達地重新辦理稅務登記后,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予以保留,辦理注銷稅務登記前尚未抵扣的進項稅額允許繼續抵扣。由此可見,該公司因住所、經營地點變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變更登記處理,并依法在遷達地辦理稅務登記后,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可以保留,不必重新認定。同時,對公司的增值稅進項留抵稅額可以繼續抵扣。
一般納稅人注銷時存貨如何處理對此稅務人員持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局關于增值稅若干政策的通知》(財稅〔2005〕第165號)第六條規定,一般納稅人注銷或被取消輔導期一般納稅人資格,轉為小規模納稅人時,其存貨不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其留抵稅額也不予以退稅。因此,對存貨不用作處理,既不用征稅也不用退稅。另一種觀點認為,企業有留抵稅額不退,但企業有存貨要作進項稅額轉出,這樣做才不會讓稅款流失。這兩種觀點哪種正確?筆者認為都有不妥之處,第一種觀點沒有正確理解政策的規定,在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時,按財稅〔2005〕第165號文件的規定,存貨不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留抵稅額也不予以退稅是對的,但在企業注銷的整個過程中,對存貨不作任何處理是不對的。注銷前不是還有注銷清算程序嗎?注銷清算過程中不是要對存貨進行處置嗎?那么在存貨的處置過程中就會產生增值稅。也有的納稅人提出,存貨不處置,把它存留在企業,就不用繳稅了。但這個企業最終要被注銷,存貨的所有權主體最終是消亡了,那么這個存貨總有一個所有權的歸屬,不可能成為無主的物權。企業的存貨有可能處置變現了,應按銷售存貨來計算繳納增值稅;有可能抵債了,應按視同銷售來計算繳納增值稅;有可能分配給投資者了,應按視同銷售來計算繳納增值稅。第二種觀點沒有正確執行稅收政策,企業有留抵稅額不退,但企業有存貨要作進項稅額轉出,這樣處理的目的是不讓稅款流失,但有什么法律依據呢?沒有依據,就會帶來稅收執法風險。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般納稅人注銷要在清算環節作存貨處理。這里要特別提醒的是,作存貨處理時,一定要對存貨作盤點。有的企業在被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時,賬面上的存貨和實際庫存相差懸殊,經檢查發現,企業有的存貨實際上已經銷售,但由于對方不要發票,或者其他原因,這部分存貨企業仍然虛掛在賬上,其實存貨早已銷售卻未計銷售收入繳納稅款。對這種現象,稅務人員一定要在清算時核實存貨,因為正常銷售價格與清算時的處置價格是有區別的。賬面存貨大于實際庫存,還可能是企業的管理不善引起的非正常損失,這種情況應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一般納稅人的資格應在清算前還是清算后注銷現在的稅務登記注銷程序,一般是先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再進行清算,那在清算前注銷和在清算后注銷對增值稅的處理有什么影響呢?哪一種更有利于稅收管理工作呢?
例如,某企業銷售電子產品,增值稅稅率17%,現因企業解散申請注銷,沒有留抵稅款,存貨20萬元,清算時變價處理25萬元。
分析:在清算前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那在清算期間,納稅人變價銷售的存貨應按小規模納稅人納稅,繳納增值稅0.73萬元[25÷(1+3%)×3%],而企業20萬元的存貨已抵扣了3.4萬元(20×17%),顯然,企業是抵得多,繳得少,就會形成一個明顯的稅收漏洞,很容易讓不法分子假借注銷逃避繳納稅款。
如清算后再注銷一般納稅人資格,在清算期間,納稅人銷售存貨仍按一般納稅人處理,除了價格上有差別,就不存在抵扣稅率和征稅稅率之間的差別,這樣就堵塞了稅收漏洞,有利于提高稅收征管的質效。還有,先在清算環節將存貨處理完畢,應計稅的已計稅,有留抵的進行了抵扣,抵不完的再按財稅〔2005〕第165號文件第6條的規定不予退稅。
對不需要清算的一般納稅人注銷存貨應怎樣處理比如一般納稅人A企業,由于經營地址改變從甲地搬遷到乙地,在甲地需辦理稅務登記注銷手續,但由于企業還要繼續經營,經營活動也未發生改變,因此不必進行清算。對于這種情形,應按財稅〔2005〕第165號文件第6條的規定對存貨進行處理:有留抵稅額不退,存貨不作進項稅額轉出。同時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一般納稅人遷移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71號)第一條規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下簡稱納稅人)因住所、經營地點變動,按照相關規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變更登記處理,但因涉及改變稅務登記機關,需要辦理注銷稅務登記并重新辦理稅務登記的,在遷達地重新辦理稅務登記后,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予以保留,辦理注銷稅務登記前尚未抵扣的進項稅額允許繼續抵扣。由此可見,該公司因住所、經營地點變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變更登記處理,并依法在遷達地辦理稅務登記后,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可以保留,不必重新認定。同時,對公司的增值稅進項留抵稅額可以繼續抵扣。
手機閱讀本文:詳解一般納稅人注銷清算時增值稅問題
- 上一篇:企業清算所得與剩余財產有何區別
- 下一篇:國稅注銷清算所需資料清單